挖掘核心问题实现深度体验
作者:周文良 陈明英 米云林 熊文俊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
核心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一堂课如果教师创设一个针对当节课的恰当的核心问题,使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学生思维就有了聚焦点、有了主线,思维活动就会体现出连贯性、层次性。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就能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反思体验的过程中感悟学科思想和方法,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一、核心问题的特征
核心问题是一节课的中心问题,这节课中的其他问题都是与之存在逻辑联系的派生问题,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几手贯穿整节课。教师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挖掘出核心问题,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那么,什么是核心问题呢?
首先,核心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核心问题的深度、难度、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经过讨论就可得出结果;问题过于深难,就会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茫然或理不清思路,这些都不能成为核心问题。教师应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来设计核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核心问题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关键来提出核心问题。如重要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分析处理问题的典型思路和方法、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易错、易混的问题等,使教学击中要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第三,核心问题要生动、具体。教师所提出的核心问题要明确具体,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引发问题的形式要生动,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进而揭示矛盾。
第四,核心问题要具有程序性和启发性。核心问题提出的程序要与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一致,要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把握住核心问题的程序性和显现程度。程序过细,核心问题的关键点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论,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太深,学生不易抓住要领,会使核心问题的讨论无法深刻进行或延缓教学进程。具体来说,当学生的知识构成和创新能力较差,核心问题的知识要求较深时,程序宜细一些,核心问题的关键点要再现得明显一些;反之,对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或当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讨论能力和素养时,核心问题呈现的程序宜粗些。
第五,对核心问题的讨论耍充分、深入。核心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要在时间上得到保证。核心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开发,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核心问题的讨论要有充足的时间,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
二、教师如何挖掘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经验的积累;二是学生自学、练习中提出或暴露的核心问题和观点;三是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教师收集、整理和提炼,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观点。
1.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包括教科书、上位资料(如课程标准、教师参考用书)、拓展资料和练习等。因此.教师应该“基于教材、活化教材”。基于教材,教学活动就有了基本的线索.就有了发展学生的基本内容;活化教材,教学活动才有生气、有效益。
首先,从学科角度理清教学内容的脉络,如教学内容的主旨、结构,地位作用、产生背景,课程标准、深广度等;其次,从教育角度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如发掘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再次,搜集可供利用的拓展内容,如相关的联系学生生活的、联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内容等。
2.梳理一节课各主要问题之间的关系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包含几个主要问题,各个问题之间可能是一个比一个更加深入的递进式关系。这时,教师往往选择最高层次或者最低层次的问题作为核心问题。有时,一节课的几个主要问题可能是平行的,教师可以将其整合为一类新问题。
例如,高一地理(地质灾害》一课,有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主要的地质灾害二是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三是地质灾害的防御。前面两个是常识性问题,第三个问题相对复杂,它们是一个比一个深入的递进式问题,我们抓住第三个问题设计出核心问题:如何防御地质灾害。讨论对地质灾害的防御,必须要运用主要地质灾害有哪些、它们之间有哪些关联等知识,学生正好有一定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作支撑来解决这个问题,将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师生共同对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和提升,这三个问题都可以科学地解决。
再如,高二化学(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一课。单看标题,核心问题应该是“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但仔细研究教材后教师发现,这个课题下面有三个主要问题: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该整合为“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于是,兼顾课题名称,核心问题定为“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本土化、生活化和个人化过程中生成核心问题。如,高二物理《电阻定律电阻率》一课,教师利用电阻与温度关系的知识与学校隔壁彩虹厂生产的电热灭蚊器的联系,生成了“电热灭蚊器控温问题”的生活化问题,进而设计出“观察演示实验,探讨彩虹厂电热灭蚊22的控温原理”的核心问题。
4.从学生的问题或需要中发现核心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许多想法、问题、猜测,教师教学中也会发现学生的疑难、倾向、错识,其中有一些是对全班学生都有意义的,可以由此设计出核心问题。
例如,政治课上教师布置:“今天,我们学习《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请同学们认真预习。”话音刚落,就听见几个同学小声嘀咕:“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怎么从来没有感觉到呢,”敏感的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话题,设计了“运用监督权,尝试解决一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核心问题。课堂上,在运用教科书上行使监督权的三种方式的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
又如,教师们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模式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但学生的问题是知道阅读技巧而不会有意识地运用,因为学生把英语阅读仅仅视为学习单词短语的载体,阅读时思维浮于浅表而忽略深入理解。因此,在高一英语(未来的城市》一课,教师将核心问题确定为深人理解“未来的城市”和“对成都未来发展的预测”,以促进学生透过表面文字进行深层含义和隐含信息的挖掘。
三、创设能够让学生深度体验的活动
1.分析条件
教师要从分析学生条件和课堂条件对学生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人手。学生条件主要指学牛的心理基础和学习基础,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感、学习态度以及显性知识基础、缄默知识基础、学科能力基础等。课堂条件主要是指课堂时间、空间和物质条件。
2.确立活动
教师确立学生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包括学生的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学生的动手活动、动脑活动及交往活动方式等,如观察、实验、探究、研究、分析、猜测、欣赏、讨论、交流等。
3.协调目标
协调核心问题与教学目标特别是体验性目标的关系,使两者相互文撑。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先制订实施策略,再由实施策略确定教学目标;也可以先定教学目标,再由教学目标选择实施策略。
例如,高一《弹力》一课。课程标准强调弹力的大小,而教师们认为,学生真正的问题出在弹力方向的认识上,需要学生有相关的体验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最先提出的核心问题是“观察形变,探究弹力。经过讨论发现,单是“观察”,学生的活动力度不够,应该增加动手活动;而且“探究弹力”这个问题不具体,不便于学生开展活动。于是,教师将核心问题改为“制造形变,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及大小”,体验性目标指向弹力与形变关系的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牛的活动积极性并未达到预期。原因在于制造形变并观察,对高中生来说较简单,不足以激发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进一步分析教科书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教科书上是将学生由现实生活步步引向物理问题研究,而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于是,教师将核心问题改为“用所提供的器材制造形变并分类,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及大小”,同时将体验性目标改为“在制造形变并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弹力与形变的关联和物理与生活的关联”。课堂上,学生反映良好.在弹力与形变的关联和物理与生活的关联上均有生动而丰富的具体体验。
4.情境设计
教师设计与核心问题相得益彰的活动情境。一是从知识环境、人文环境及技术环境角度设计出与核心问题相匹配的情境;二是从问题分解、方法提供、思路引导、资料铺垫、器材变化等方面搭建协助学生问题解决的“脚手架”。
5.规范表达
将核心问题和学生的活动方式进行匹配设计后,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表达方式。如课堂中的学生看了核心问题,能够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参与活动、达到什么要求,产生参与欲望;其他教师看了核心问题,应该初步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6.审核调整
形成核心问题后,教师要进行自我的或教师间的审核调整。教学运用后,再根据学生表现以及教研组、备课组中老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例如,高二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核心问题确定为“探究林冲性格的发展,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发展的作用”。教师试用后发现,学生发言踊跃,但要将发言内容记录下来对其进行整理提升却很困难。于是,教师决定在学生解决问题之初,就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探究林冲性格的发展,首先要知道我们是从哪里看出林冲性格的,由此提出情节问题,师生进而共同将故事情节分为四段,命名后横向板书出来。其次,教师提出各情节中林冲的性格是什么、性格如何变化、变化的环境原因是什么的问题,纵向板书出来。至此,学生“探究”、“分析”的框架就显示在板书中厂,学生的发言都可以依序记录在框架的相应位置。“脚手架”的搭建,使学生在有限时空中进行有效活动,且能让学生经历探究、分析的具体思维模式,核心问题变得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深度体验。
总之,核心问题不但是调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拓展教材、运用教材的有效载体。教师只有结合教科书知识发掘核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协调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活动,才能实现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的有效学习。